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三百三十章悬棺葬(1 / 2)

第三百三十章悬棺葬

在老林子里继续走了两三天,对照地图看了看,我们应该已经进入夜郎古国的范围了。

前方是一条峡谷,峡谷里面杂草丛生,野草茂盛的地方,那野草足有一人高,人一走进去,就像被淹没了一样。

大山里面,这种峡谷挺多的,倒也不稀奇。

但是这条峡谷却跟普通的峡谷不一样,因为在峡谷两边的山壁上,竟然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悬棺。

悬棺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第一种方式,是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于其上。第二种方式是在悬崖上开凿洞穴,将棺木置于洞穴之中,故名悬棺葬。

虽然全国各地都有悬棺葬分布,但比较出名的悬棺还是在四川云南这一带。

比如宜宾珙县的悬棺就非常有名,现在已经成为知名旅游景点,每年都有很多游客前往游览观光。

没有想到,在这夜郎古国的地盘上,居然也见到了悬棺葬。

抬头望去,两边的山崖上密密麻麻全是棺木,起码有数百口之多,就像挂在崖壁上的蜂箱,蔚为壮观。

这里的悬棺葬明显是第一种方式,崖壁上开孔,钉着木桩,棺木横置于木桩之上。这种方式的唯一坏处就是棺木不能很好的保存,长年累月曝露在空气中,日晒雨淋,棺木很容易风化腐朽。

不过以夜郎国当时的国力来说,能够修建这样的悬棺葬已经很不错了。如果是采用第二种开凿洞穴的方式,那工程更为巨大。

迄今为止,悬棺葬对于人们来说,还留下很多未解的谜团。

比如,远古时代的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办法,把装有尸体和随葬物品、重达数百公斤的棺木送进高高的崖洞里去的?

唐代的张鷟所著《朝野佥载》中,曾记有古人在临江高山半山腰间开凿石穴安葬死者的情形,办法是从山顶上放绳索把棺木吊下来。

70年代末,福建省博物馆曾使用这种方法,用辘轳自山顶上放下钢绳,从武夷山白岩洞取下一具完整的船棺。

但是,今人所实践的吊置棺木之法,并不能解决古人置放悬棺过程中的所有细节问题,比如怎样在崖壁上凿孔并打入木桩搁置棺木,用什么办法才能把棺木勾拉到预定的位置上,其困难之大均难以想像。何况三千年前的古人怎么可能拥有足以吊起数百公斤重量的钢绳呢?

80年代末,上海同济大学及江西等地的专家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美国学者合作,采用绞车、滑轮等机械装置,在江西贵溪仙岩把一具重约一百五十公斤的“棺材”吊进了一个离上清河水面约二十多米的悬崖洞中。

新闻媒体和有关学术刊物曾竞相报道并发表论文,声称此举“重现了二千多年前古人吊装悬棺的壮观场面”,从而“解开了中国悬棺这一千古之谜”。

其实它与福建省博物馆对武夷悬棺的提举技术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只是操作方案有所不同。

有论者指出,由于脱离了距今千百年的时代和华南行悬棺葬民族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古人采用与绞车、滑轮类似的提举技术的说法,其实是缺乏有力证据的,所以要说已经解开了这一千古之谜,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清朝许瓒曾在《东还纪程》记载,湖南常德沅江流域有一“倒水岩,石皆壁立水滨,逶迤高广”,壁上凿有十个洞穴,下临绝壑,其中有个洞穴内藏有五具棺材,旧传为沉香棺,其分量重于一般木棺。这样重的东西,又是怎样把它抬升进壁穴里去的呢?

许瓒曾便向当地人请教,当地人也只能提供先人的传说,据讲是趁沅江涨水时由“健鬼引絙而上”。

如果此说属实,那么就还存在一种与从山顶上吊下棺木正好相反的办法:即利用水位抬高,以船载棺,将棺木运进预先看好的天然洞穴或人工凿成的崖洞里,等水位降低后,便有了石壁悬棺下临绝壑的奇特景观。

不过上述办法似乎还没有现代学者实地尝试过,但有人从地貌变化研究的角度暗示了它的可能性。中国的悬棺葬遗存,多以靠山临水为选址共性,距今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在这千百年中,河道、地貌都可能发生很大变化,如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溪、江西贵溪县仙岩的信江支流上清河等的两岸石壁,在两三千年内都经历了河水对河床的冲刷侵蚀,在长期自然力的作用下,河流水位降低是完全可能的事,因而放置棺木的高度也就不会像所看到的这样高峻。

也有人参照菲律宾巴拉望岛的古代居民安葬瓮棺的办法,提出另一种设想:依靠绳索、长梯之类的攀缘工具,将包裹尸骸的麻袋及板材、殉葬物品和必要的制棺工具等,一一借单个人力运送到事先选定的洞穴中,然后现场制棺成殓并予安葬。

此外,还有人根据在四川珙县、兴文和贵州松桃等地悬棺葬遗存的考察,提出古人架设栈道来升置悬棺的可能性。

总之,关于悬棺葬的假设很多,但具体方式依然没有定论。

所以,悬棺葬也成为中国最神秘的墓葬方式之一。

我们走进峡谷,顿觉峡谷里阴森可怖,无数的棺木投下昏暗的阴影,峡谷里充斥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死亡气息。

越往里走感觉越是压抑,头顶上方全是密密麻麻的灌木,几乎遮住了苍穹,就像要朝着我们当头砸落下来。

咦?不对呀,你大爷的,真的有一口棺木砸下来啦!

我突然睁大眼睛,失声大喊:“闪开!大家快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