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百零一章风土人情(2 / 2)


凯哥指了指周围的一些佛塔和凉亭:“看见了吗,这些建筑全都是老百姓捐款修建的!全国几十万僧尼的斋饭、袈裟和日用品,数以万计的佛塔和数不清的寺庙,就连市内公共汽车的凉棚、公园里供游人小憩的亭子和石凳也都是老百姓捐钱修起来的,上面都刻有施主的名字。缅甸人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捐钱修佛塔。他们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临死时把全部积蓄捐献出来修一座佛塔才算了却心愿!”

猪头撇撇嘴:“有钱烧的!”

凯哥摇了摇头:“你觉得缅甸人有钱吗?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一种信仰!你没有信仰,所以你是不会明白的!”

猪头翻了翻白眼:“谁说我没有信仰的?我也有信仰,伟大的信仰!”

“你的信仰是什么?”凯哥问。

猪头摸着脖子上的摸金符,一本正经地说:“我信摸金校尉的祖师爷!”

“摸金校尉?是什么?”凯哥满脸迷惘,他肯定没有听说过这个职业。

我赶紧笑着接过话茬:“没什么,没什么,那是一句彝族话!呵呵,彝族话!”

我回头瞪了猪头一眼,这老小子真是急死人,这样说话会曝露身份的,看来他还没有进入科考队的角色啊!

我拽了猪头一把:“你能不能不要乱说话,你得随时记住,我们是科考队的人,明白吗?”

前面传来一阵鼓乐声,猪头压根就没有听我训斥,很兴奋地往前面跑去:“哎,前面在做什么?好热闹呢!”

只见大街上,浩浩荡荡走来一支队伍。

刚开始我们还以为是皇亲国戚,仔细一看又不是,那些骑在高头大马上的竟然是一群孩子,他们戴着王冠,穿着王服,肩披彩色绶带。有人给他们牵马,有人给他们撑着金伞,整条街道都被占据了,非常热闹。

只见一队打着佛教旗帜,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姑娘走在队伍的前面,接着依次是载有吉祥大鼓的车、骑在大象背上顶盖金伞的三藏经保护神、手持僧用八宝器的父母、手捧槟榔盒和花盒的姑娘、缀满准备布施给僧侣的各种日用品的如意树等。

景子看得很兴奋:“这是在过年吗?”

凯哥说:“这不是过年,这是剃度仪式!那些坐在马上的孩子,是要送去剃度为僧的!”

猪头不解地说:“这都要送去当和尚了,还这么开心呀?”

凯哥说:“这是缅甸的一种风俗,在缅甸,男孩子一般都要做剃度,使佛教事业后继有人,这是一件积德的事情。对孩子来说,从此可以‘成人’,受到社会的尊重,是一件荣耀的事。孩子做剃度一般有三种形式,单独一家一户做剃度;几家几户联合起来给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门、街道、学校或集市为单位给孩子做剃度。当然,剃度以后也不是终身为僧,一般在寺庙里当一周、两周、一个月或几个月的小沙弥以后就能还俗了!”

猪头嗤了嗤鼻子说:“嘁,用中国话说,就是走个过场嘛!”

凯哥笑了笑:“也可以这么说!”

一路上我们左顾右盼,什么都觉得稀奇,这趟来缅甸也算是长了不少见识。

逛了一上午,大家肚子也饿了,凯哥说:“走吧,我知道你们吃不惯本地菜,前面有家云南过桥米线还不错,我带你们去尝尝!”

缅甸菜又酸又辣,稀奇古怪,我们确实吃不惯,一听说这里有过桥米线,我们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

“这里的过桥米线正宗吗?”叶晶问凯哥。

凯哥说:“还行吧,老板就是云南人,来缅甸这边做生意,缅甸人不爱吃,卖的都是游客和华人,生意挺好的,在密支那的知名度很高,去晚一点都没位置了!”

我们跟着凯哥去了米线店,远远就看见人头攒动,生意确实非常火爆。

汤汁的香味从厨房里飘出来,馋得我们哈喇子长流。

我们一人点了一碗过桥米线,甩开膀子呼啦啦吃了个痛快,最后连大碗里的汤汁都喝了个干干净净,一个个撑得肚子浑圆如球,连站起来都觉得吃力。

猪头舔着嘴唇,回味无穷地说:“我感觉比云南本地的过桥米线都还要好吃!”

凯哥擦了擦嘴巴,伸手指着城郊一座高大的塔楼说:“那里便是密支那有名的飞鹰楼,待会儿我带你们上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