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4章(1 / 2)





  温大家抬眼看她,眉梢之处似有几分冷淡之色掠过:“你这是寻错人了吧?你若想学岐黄之术,就算不能请教贺漪,也可去寻个靠谱的医女来。”

  沈采薇抬头去看温大家,认真的道:“我知道这事是为难先生了,但学生大多都是在女学和家中往来,实在是抽不出多余的时间去寻旁人了。先生出自杏林世家,家学渊源,想来也不希望您的学生过不了选修课,丢了您的脸吧?”

  温大家打量了一下沈采薇面上神色,勾了勾唇角,缓缓然的伸手端起桌上的茶盏,小小的抿了一口:“这话却也不错。不过我的医术可称不上好,怕是要误人子弟的。”

  沈采薇眼睛亮亮的抬头看着温大家:“先生这是答应了?”她一激动,就不小心说漏了嘴,“听说温家的医书库藏极丰,先生......”

  沈采薇说到一半,忽然回过神来,只得伸手捂住嘴,小心翼翼的眨了眨眼,一下又一下,看上去就像是一只无辜又纯洁的小兔子。

  温大家终于失笑,放下茶盏道:“原来你是看上了温家的藏书。我就说,你怎么就找上我......”她看着难得显出几分孩子气的学生,面部的弧线越发柔软起来,眉目宁和,“这样吧,你有什么想看的书而书局买不到,和我说一声,我替你找一找。”

  沈采薇连忙点头,打蛇随棍上的甜甜一笑说道:“多谢先生,先生真好。”

  温大家难得开怀一次,眼下心情倒也还好便额外的多问了学生几句:“你这日子过得倒是忙。周先生那边的曲子可是写得如何了?”

  沈采薇正给温大家添茶,听到这里便应了一句:“写得差不多了,只是有些小地方还需再改一改。”

  温大家点点头:“那就好,我已和周大家说过了,拜师礼干脆放在一起办,也省得你写两次帖子。”一般来说,拜师礼虽然只是走个过场,但大多都是要选个吉日设宴,亲自写拜师贴,再邀几个亲友旁观,郑重行拜师之礼。温大家此举也是省了沈采薇许多麻烦。

  沈采薇心里颇是感激温大家的体贴,倒好茶,恭恭敬敬的递给温大家,乖乖的应了一句:“我听先生的。”

  温大家抿了抿唇,忍不住露出一个淡淡的笑容,随即又板着脸交代道:“岐黄之术终究是外道,女子又多在深闺不能抛头露面,学得再多,用到的地方也少。你精力有限,虽然不可落后太多但也不必在这上面费太多心思。”

  沈采薇点头应了却也明白这大约就是温大家出身杏林世家而不专修岐黄的缘故。只是,沈采薇心里颇有些意气,只觉得既然选了这门课便定要做到最好,否则岂不是白费了心力?

  温大家只看一眼就知道学生的心思,暗暗叹了口气——有天赋的学生一般都心气高,心气高,学问一道上固然可以走得远却也更加辛苦。许多人就是走到半路坚持不了,反而前功尽弃的。

  温大家心里虽然想了许多,嘴上却还是没有说什么,只是转开话题道:“来,帮我看看,这画该配什么诗句?”

  沈采薇知道这大概也算是温大家的考校或是表现亲近的方式,也不推辞,上前看了几眼,想了想后便拿起桌上毛笔,认真的提了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她平日里写的多是卫夫人的簪花小楷,偏于娴雅飘逸,此时提笔写来却又别有不同,颇有几分特别的纤柔之态。

  温大家乃是各中行家,见了这字,不免会意一笑:“可是换了字帖?”

  沈采薇点了点头,老实的回话道:“家姐说‘字如其人’,我的字已然到了瓶颈的时候,很该养出一些自己的风骨。正所谓‘书法随时变迁,用笔千古不易’,她让我多观摩前人佳作,从中寻出自己的道路来。”

  温大家点点头,直接指出了沈采薇所习的字体:“赵孟頫的字“谨于结构”,你若是用了心,必有所得。”她扫了眼书桌上的话,干脆的道,“既然你在上面题了字,我这画就送你了。”

  沈采薇双手接过:“多谢先生赐画。”

  温大家还有事,摆摆手道:“好了,你后面还有课,还是先回去吧。我之前给你的题目,下回上课前是要交一篇文章上来的,可别忘了。”

  沈采薇颔首应了声是,然后才行了一礼,缓缓退了出去。

  等门合上了,温大家看了看还手边温热的茶水,不知想到了什么,微微一笑。

  沈采薇得了温大家的承诺以及笔墨,心里头被郑午娘等人惹出来的怒火一下子就没了大半。她小心翼翼的把画收好,然后就去上后面的绘画课。

  若说琴艺课上沈采薇是独占鳌头,那画艺课上郑午娘就是出尽风头。教授画艺的谷大家就颇是看重郑午娘,常常拿了她的画作来作为范例。

  沈采薇回了教室,意料之中的看着郑午娘眼眶红红的站在桌前,整理画笔等东西,边上围了一群安慰她的人。那些人见了沈采薇从门外进来,面色都有些复杂,眼神亦不复之前的友善。

  沈采蘅上前把沈采薇拉到自己身边,小声的和她说话:“刚刚那个方盈音说你把郑午娘骂哭了,弄得那些人都以为你仗着自己讨先生喜欢欺负人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她一贯喜欢八卦,可现在说起这事面上还是带了几分替沈采薇担心的神情。

  沈采薇心中一暖,伸手揉了揉她的头:“没事,我有分寸的。”她想了想,还是把岐黄课上的事情和她说了。